风雨兼程不畏险阻 劳动就业成绩斐然!新中国成立75周年唐山市劳动就业综述

时间:2024-10-16   访问量:1258

就业是民生之本,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,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新中国成立75年来,我市的就业政策始终坚持以回应民生期盼、化解民生难题为导向,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,促进了就业总量持续增长,对稳定经济社会全局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大积极作用。

就业体制逐步完善,就业规模不断扩大
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全市就业总量不断扩大,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,阶段性特征明显。

新中国成立以前,城镇劳动力处在普遍失业状态,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仅有1.5万人。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,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,扩大就业、减少失业。到1957年底,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,出现了充分就业、生气勃勃的良好局面。1958年至1978年,实行“统包统配”的就业政策,就业渠道狭窄,导致从业人员增长趋缓。

改革开放后,城镇就业持续较快增长,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充分就业。改革开放以来,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,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。2023年,全市就业人员达395万人,比1978年增长61.1%。

就业渠道日益拓宽,就业结构不断优化
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,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就业渠道多元化,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保障和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升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,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,外商独资、中外合资、股份制、私营企业等经济实体从无到有,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改变,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“统包统配”的就业制度被彻底打破。2023年,全市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41万人,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。

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显著优化,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。改革开放以来,全市就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,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先增加后减少,第二、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呈增加趋势。到2012年底,产业结构实现从“一二三”到“二三一”的转变,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7.6%,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1.2%,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1.2%。近年来,全市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,就业结构显著优化,就业结构出现新调整,更趋优化更趋合理,向“三二一”结构稳步迈进。到2023年底,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8.7%、33.2%和48.1%。

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,城镇就业比重持续提高。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期间,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阶段,通过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,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得到加强,城镇化率大幅提高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,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,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,为城镇吸纳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。2023年,全市城镇就业人员116万人,乡村就业人员279万人。

分配制度不断完善,就业质量明显提升
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在就业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的同时,就业质量也逐渐受到重视。

工资收入快速增长,工作生活更加平衡。改革开放以来,党和政府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,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平均工资得以恢复性增长,198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首次突破千元大关,达到1076元。1989年,唐山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,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快速增长,职工平均工资跨上2000元台阶,达到2007元。到2023年,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95447元。

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,劳动保障持续加强。75年来,我市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劳动执法力度,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,在保持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,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。唐山的劳动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城镇到农村、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、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,实现了从单位福利向统筹互济的社会保险的转变,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障制度。

75年风雨兼程,75载波澜壮阔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唐山人民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,就业形势保持了长期稳定。鉴往知来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我市将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方面的热切期盼,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而接续奋斗。


上一篇:唐山:用文旅活动聚人气,把硬核工业城市变“柔和”

下一篇:企业信息变更、注销登记更便捷!我市深入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

在线咨询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

在线咨询

免费通话

24小时免费咨询
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
免费通话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